中層領導的10大為難之處!
發布時間:2018-09-10 09:17來源:平臺
為支持【徽商】工作可持續發展,踐行倡導合肥“四送一扶”政策,凡是轉發10個微信群,海軒商學院特開展一次【免費走進企業培訓活動】;
費用:【無償0費用】
地點:【企業內部培訓室或會議室】或大圩一水香文化莊園教室(無償提供)
老師:臺灣著名管理專家-廖木火老師、海軒商學院創始人-吳群學老師領銜主講
主題:【向管理要效益】
名額有限,需要從速與朱老師聯系:17755633309
老板交給中階主管的任務、部屬反映的難處,永遠都不是簡單的問題。同一時間,中階主管幾乎都是在多條鋼索上行走。如何驅使自己在挑戰中變得更加通達成熟,就成了一門藝術。
以下舉出 10 個中階主管容易遇到的問題,這些問題與解答往往沒有明確的是非黑白,只能把握原則,根據當時情境隨機應變。
難題 1:高層決策,責任我扛
高階主管無視于我和部門的意見,執意把 A 方案修改成風險較大的 B 方案,最后真的出了問題,他反而在會議上批評部門執行不力。
遇到這種狀況,部門主管可采取以下應對方式:
1.硬碰硬,直接表明自己早就向上司分析過反對理由,現在果然出事了。
2.面對主管忍氣吞聲,關起門來在部門會議上說明是上司給的指示。
3.表面認錯,事后再提善后方案。
4.不直接認錯,先分析 B 方案的不足之處,再承認執行過程確實還可以更完善,接著提出善后策略,請上司定奪。
第一種方式雖然可以捍衛部門榮譽,卻可能被上司記恨,日后處處刁難。第二種雖然避開當下沖突,卻會重挫部門士氣。第三種本來是想顧全上司面子,爭取后續支持,卻很難避免將來再度上演同樣戲碼。相較之下,第 4 種方式比較有建設性,不過,必須等上司情緒平穩后,再溝通如何修改善后方案。
難題 2:老板越級指揮部屬
高階主管常插手指導部門同事,把我晾在一旁,該怎么辦?
碰到直屬上司喜歡“越級管理”的情況,中階主管可能有的做法及缺失如下:
1.忍氣吞聲。這么做雖然維持了表面和諧,卻也可能讓上司誤會你沒有能力,你的主管威嚴也蕩然無存。
2.對部屬說:“你們的主管是我。上司的意見聽聽就好,他很久沒碰實際業務了,可能與現實脫節。”這種說法等于教部屬表面應付、暗地批評。
3.對上司說:“我們應該先講好分工,你擅長的領域由你指導,其他基礎我來教就好。”假如指導者太多,甚至彼此矛盾,員工很容易覺得為難,執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。所以,事先跟老板溝通清楚,會是比較好的做法。
難題 3:不知道自己的權限在哪
無法判斷哪些時候、哪些事可以向高層主管或公司老板求援;哪些事則是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,怎么辦?
中階主管在判斷是否要借用高層主管或老板力量時,可以參照以下 3 個準則:
1. 這件事是否超出自己的權限?
例如,推動官網成立或是公司大型專案計劃,往往需要跨部門資料、預算及人力支援,主管應該先向可能合作的部門討教,厘清哪些事歸誰管,再向老板開口。
2. 對組織的績效和利潤有重大影響嗎?
例如,某件任務的成果可能影響組織年度目標達成率,就該向上求援。
3. 是否和人事考核、任免、轉調有關?
對于新手主管來說,攸關部屬賞、罰的問題,都必須先請教高層主管的意見,請他從不同的視野出發,協助你思考和員工利益有關的問題。假如有些問題高層主管也沒有權限,像是開除部屬、轉調公司其他關系企業等等,就有必要會同高層主管,一起向公司老板報告。
難題 4:部門對立
老板似乎比較偏愛業務部門,為了達成客戶要求,總是要求我負責的制造部門把產品交期提前,讓我的部屬苦不堪言,該怎么辦?
每家公司都可能出現部門對立的狀況,部門主管如果能夠具備好的談判能力,可以為部屬省下很多麻煩。不過,需要談判的狀況隨時都在發生,任何成功都無法持續太久。
倘若某個部門老是占上風,也會令被占便宜的部門心生不滿,愈來愈不合作。因此,談判時不應只追求自己的部門獲益。真正有能力的中階主管,懂得在談判時,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停損點。例如:“我明白了,上次貴部門接受敝部門無理的要求,這次該輪到敝部門想辦法了。”
假如對方一味想占上風,最有效的策略是“提出新選項”,像是“這次的訂單不由公司制造,而是轉發外包”,再由業務部說服客戶同意外包,并且由制造部門負責監督外包的品質管理,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。
難題 5:專長受限、舞臺很小
一個組織上有高層制定策略,下有部屬執行策略,中階主管只是將資訊上下傳遞而已,發揮空間不大?
其實換個角度想,唯有中階主管能夠從上下兩邊都取得第一手資訊,進行全方位管理。很多人以為組織高層才擁有最全面的視野,但是許多高階領導人距離基層的營運狀況非常遙遠。反而是“承上啟下”的中階主管,一方面要率領團隊親赴現場完成任務,另一方面還必須協調組織高層與組織基層之間的利害沖突,可說是兼顧營運實務和決策思考的雙重視野,最適合擔任組織變革的推手。
舉例來說,中階主管可以直接在部門導入新目標與新任務,由于管理范圍小,比較容易創造階段性的成功。
因此,與其說中階主管是組織的夾心餅干,不如說,他們是帶動組織前進的引擎。有研究指出,組織如果能成功改革,往往是因為中階主管發揮作用,主導了改革方案;相反地,如果中階主管忙著爭功諉過,或者抱怨主管把他們當工具,改革幾乎都會以失敗收場。
難題 6:事情多,沒時間長遠規劃
每天光是周旋大小會議,忙著跨部門溝通、向上報告與向下管理就分身乏術了,根本無法超前思考、提前規劃,怎么辦?
好策略不是只能仰賴主管的真知灼見,讓實務經驗豐富的員工發現點子、推動計劃,進而形成策略,也是非常好的替代方案,也能讓員工從參與決策的過程中,獲得寶貴經驗與成就感。
放手讓員工參與管理決策,并不是要主管從此不再表達看法,而是把心力放在塑造有利于眾人發揮潛能的互動環境,協助每個人發掘解決問題的策略。雖然主管將發言權交給部屬,但是自己仍然需要在考量每個人的意見之后,做出清楚明確的決策。如此一來,不但能解放團隊自我成長的能量,也能讓自己擺脫疲于規劃的困境。
難題 7:部屬抱怨工作分配不均
從別人口中聽到部屬抱怨我只對特定幾個人偏心,該主動向部屬們解釋嗎?這個問題主管若是放手不管,可能令整個團隊逐漸失去動力。因此,建議主管找部屬談談,詢問對方在工作上的成就感、挫折感,以及對于職場環境的期望。假如部屬抱怨“主管只對我嚴厲”,主管下次在指派任務前,就事先告訴他:“接下來半年我會好好磨練你,希望你能聽進去,讓自己有所成長。”
假如部屬提出“為什么好機會都落在那個同事頭上”,主管可以明確告訴部屬:“我也希望你能挑戰愈來愈難的工作。要達成這點,希望你多重視交件日期,只要看到你這方面表現好,我打算將企畫任務交給你。”
假如是部屬無法接受自己獲得的評價,主管有必要公開說明自己評量員工表現的標準,并且根據數字資料確實評分,解開部屬對于“不公平”的心結。
難題 8:資深部屬不聽命令
遇到資深部屬不服從、態度差、搞破壞,怎么辦?
有些新手主管面對資深部屬的挑戰,會為了樹立權威,而勉強部屬聽話;有些主管則是刻意討好,結果反而被部屬瞧不起。其實,主管與部屬的互動應該聚焦在部屬的工作表現上,至于對方態度如何,反倒是次要考量。在尊重部屬的前提下,主管可以根據資深部屬的特質,運用不同的管理方式。首先,對于能力強、態度又積極的老鳥,可以交付更高難度的任務。像是舉辦業績競賽等,并且提醒對方這是在“學習升遷所需的技能”。其次,對于經驗豐富、但是態度消極的老鳥,可以請他和其他人分享經驗與技巧。
難題 9:公司經營不善、團隊士氣低落
公司業績低迷,甚至傳出裁員減薪的消息,團隊的工作情緒跌到谷底,我可以做些什么改善氣氛?
通常,公司經營狀況應該愈透明愈好。唯有讓全體員工都認識到組織的問題與機會,才有可能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。
難題 8:資深部屬不聽命令
遇到資深部屬不服從、態度差、搞破壞,怎么辦?
有些新手主管面對資深部屬的挑戰,會為了樹立權威,而勉強部屬聽話;有些主管則是刻意討好,結果反而被部屬瞧不起。其實,主管與部屬的互動應該聚焦在部屬的工作表現上,至于對方態度如何,反倒是次要考量。在尊重部屬的前提下,主管可以根據資深部屬的特質,運用不同的管理方式。首先,對于能力強、態度又積極的老鳥,可以交付更高難度的任務。像是舉辦業績競賽等,并且提醒對方這是在“學習升遷所需的技能”。其次,對于經驗豐富、但是態度消極的老鳥,可以請他和其他人分享經驗與技巧。
難題 9:公司經營不善、團隊士氣低落
公司業績低迷,甚至傳出裁員減薪的消息,團隊的工作情緒跌到谷底,我可以做些什么改善氣氛?
通常,公司經營狀況應該愈透明愈好。唯有讓全體員工都認識到組織的問題與機會,才有可能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。
當公司營運狀況不好,基層員工人心惶惶,中階主管沒有必要粉飾太平,而是不斷提醒自己:你說話的對象都是認真負責的成年人了,實話實說,才是真正的尊重。你可以試著想辦法聯合其他主管,要求公司高層把一切前因后果都告訴員工,也讓大家知道公司未來可能的走向,消除大家的不安與猜疑。
主管要有心理準備:消息愈壞,自己所要花費的溝通時間和心力也愈多。
不要擔心提供給員工更多資訊,反而導致他們胡思亂想。因為若是沒有把來龍去脈告訴員工的話,員工只好自己尋找問題根源、設定假想敵,而他們的臆測,往往也與事實相去甚遠,或者激起不必要的對立,恐讓情況更惡化。因此,主管必須認知:“壞消息才最需要好好解釋!”
難題 10:公司指令違反法規
組織高層指示我的任務,似乎游走在法律邊緣,甚至可以算是違背良心,卻仍要求我照指示做,該怎么辦?
會產生這個疑問,主要來自以下兩種原因:
(1) 擔心向組織高層反映,會被貼上“不聽話”的標簽,輕則影響升遷,重則卷鋪蓋走人。其實,判斷公司目標或指示好壞的標準,往往不是“賺了多少”,而是“怎么賺到的”,因此,任何工作者都應該仔細求證任務的合法性。
如果不得不依照高層行事,覺得自己游走在法律邊緣,記得別在 email 里寫下可能讓人誤以為自己“知情不報”的字句,以免來日公司遭到起訴時被拖下水。
(2) 如果高層拍胸脯保證“所有責任他來承擔”,還是會猶豫是否真的要執行這項任務?如果一間公司不違法就賺不到錢,那么,趕緊離開才是明智之舉。建議主管平日就要了解業務相關的法律;如果是駐外主管,更要隨時確認駐在國法律以及國際規范是否有更新。
若是對公司政策有疑慮,最好的判斷標準往往是自己的常識,并且告訴自己:沒有什么利益是非得到不可,甚至賠上良心。
雖然中階主管不見得能了解公司的利益關系全貌,卻可以隨時確認“獲利的質”,厘清如何賺到的;而不是只看“獲利的量”,關心賺了少多。